全國兩會期間,全國人大代表、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城市環境研究所所長賀泓在接受中新社記者采訪時表示,大氣治理是一項系統性工作,要在控制污染物排放基礎上,通過創新技術、轉變發展方式、提高公眾碳排放意識等手段推動實現“雙碳”目標,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發展。
賀泓介紹,近年來,中國大氣污染防治成效有目共睹。中國生態環境部發布的數據顯示,2023年,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細顆粒物(PM2.5)平均濃度為30微克/立方米,相比2019年下降16.7%。
與此同時,中國空氣質量改善任務仍然復雜艱巨。他提到,大氣污染防治已進入深水區,相對來說容易做、見效快的減排措施都已實施,剩下的都是難啃的硬骨頭。
今年與會,賀泓提出大氣臭氧治理與交通運輸領域減污降碳兩份建議。他表示,實施“雙碳”目標是解決大氣污染的根本之策,從以GDP高速增長為目標的粗放型發展模式,轉向低碳化乃至碳中和的高質量發展道路。
作為世界上最大的能源生產國和消費國,中國明確提出力爭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這也將是一場廣泛而深刻的經濟社會系統性變革。
賀泓介紹,在“雙碳”目標提出后,過去以末端治理為主將轉變為更加注重源頭控制。伴隨“雙碳”目標的實施,中國將逐步減少對煤炭等化石能源的依賴,轉向以技術創新為引領的新能源開發利用。
免責聲明:tiegu發布的原創及轉載內容,僅供客戶參考,不作為決策建議。原創內容版權僅歸tiegu所有,轉載需取得tiegu書面授權,且tiegu保留對任何侵權行為和有悖原創內容原意的引用行為進行追究的權利。轉載內容來源于網絡,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方便學習交流,并不代表tiegu贊同其觀點及對其真實性、完整性負責。如無意中侵犯了您的版權,敬請告之,核實后,將根據著作權人的要求,立即更正或者刪除有關內容。申請授權及投訴,請聯系tiegu(400-8533-369)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