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以下簡稱“全國碳市場”)自7月16日上線交易以來已近“滿月”,整體來看交易價格穩中有升,市場運行平穩。截至8月12日,全國碳市場碳排放配額收盤價55.43元/噸,相對 于碳市場上線時48元/噸的開盤價,累計漲幅15.47%。
全國碳市場以發電行業為突破口,第一個履約周期納入重點排放單位2000余家,年覆蓋約45億噸二氧化碳排放量。上海環境(11.280, 0.01, 0.09%)能源交易所數據顯示,全國碳市場運行首日成交均價 51.23元/噸,當日累計成交410.4萬噸,成交額逾2.1億元。
不過,從成交量看,全國碳市場上線至今,掛牌協議交易成交量逐漸走低,部分交易日單日交易量僅2萬噸。截至12日,市場累計成交量646.78萬噸,累計成交額3.26億元。
業內人士指出,當前碳市場交易情況整體符合預期。“企業開戶后不是立馬需要交易,離履約截止日還早,企業需要交易數據來對后續市場價格走勢做出判斷,這也需要時間?!?br/> 除履約期因素外,業內人士表示,當前碳市場參與主體和交易品種單一也是影響活躍度的重要因素。
生態環境部環境規劃院管理與政策研究所副所長指出,當前全國碳市場參與主體限于控排企業,專業碳資產公司、金融機構、個人投資者暫時沒有拿到碳交易市場的入場券,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資金 規模的擴大和市場活躍度的提升。
更多行業的納入已經提上日程。據業內人士透露,在發電行業碳市場運行良好的基礎上,全國碳市場將擴大行業的覆蓋范圍,逐步納入更多的高排放行業;逐步豐富交易品種,交易方式和交易主體,提 升市場活躍度。
“生態環境部連續多年開展了鋼鐵水泥等建材、航空、石化、化工、有色、造紙等高排放行業的數據核算、報送與核查工作,上述行業都有非常扎實的數據基礎,已經委托有關行業協會研究提出符合全 國碳市場要求的行業標準和技術規范建議。生態環境部將按照成熟一個、批準發布一個的原則進一步擴大碳市場覆蓋行業?!睒I內人士表示。
談及如何進一步提升碳市場活力,董戰峰建議,可以在碳市場政策手段上,加快推進碳期貨市場等碳金融發展政策創新,比如鼓勵積極開發與碳排放權相關的金融產品和服務,探索運營碳期貨、碳期權 等碳金融工具,引導金融機構等探索設立市場化的碳基金。
在碳市場運行機制方面,業內人士認為,應充分發揮碳市場的壓力傳導機制,合理確定企業排放成本,使碳排放成本內部化,包括逐步從免費為主的分配方式向拍賣為主的分配方式轉變,從碳強度減排 向碳總量減排轉變,市場主體從控排企業為主轉向控排企業、非控排企業、金融機構、中介機構、個人等多元化主體等。
此外,地方試點碳市場也可以作為全國碳市場的有益補充。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經濟研究部副部長表示,地方試點碳市場仍需進一步與全國碳市場進行對接,形成統一的定價標準,在此基礎上圍繞地 方減碳約束試點探索新的交易模式和方法,并逐步與全國的碳交易市場形成良性互動和協同發展。
免責聲明:tiegu發布的原創及轉載內容,僅供客戶參考,不作為決策建議。原創內容版權與歸tiegu所有,轉載需取得tiegu書面授權,且tiegu保留對任何侵權行為和有悖原創內容原意的引用行為進行追究的權利。轉載內容來源于網絡,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方便學習交流,并不代表tiegu贊同其觀點及對其真實性、完整性負責。如無意中侵犯了您的版權,敬請告之,核實后,將根據著作權人的要求,立即更正或者刪除有關內容。申請授權及投訴,請聯系tiegu(400-8533-369)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