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現碳中和,要從能源生產、能源消費和固碳‘三端發力’”“實現‘雙碳’(碳達峰碳中和)目標需要經濟社會發展的全面綠色轉型”“碳排放權就是發展權、科技是重中之重”……
聚焦中國如何通過科技創新實現“雙碳”目標,在中國科學院26日主辦的2021年中關村論壇“碳達峰碳中和科技論壇”上,來自能源、工業、生態環境等領域多位全球知名專家,分別從化石能源高效清潔化利用、新能源與儲能、工業過程降碳、碳捕集封存與利用、生態系統碳匯以及能源政策等方面獻言建策。
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丁仲禮院士作主旨報告指出,碳中和目標對科技界提出了新考驗。實現碳中和,要從能源生產、能源消費和固碳“三端發力”,“技術為王”是鮮明特征;要從“引進、吸收、再創新”的傳統創新模式向原始創新、顛覆性創新轉變,勇于針對未來需求,主動開展有較高失敗風險的探索。
他強調,要“一盤棋式”組織全國研發力量,建立技術聯盟,開展技術攻關,支撐產業先進性,形成強大的國家競爭力。同時,要與鄉村振興、美麗中國等國家戰略相結合,通過生態建設提升中國固碳能力;要深入研究碳排放相關的核心科學問題,爭取“固碳量”和“碳中和”的話語權;要關注并算清全球以及各國的“收支賬”,為中國在全球氣候變化的國際合作和談判提供有力支撐。
中國科學院院長侯建國院士表示,實現“雙碳”目標需要經濟社會發展的全面綠色轉型,涉及能源結構、工業交通、生態建設等各領域,迫切需要發揮科技創新在其中的引領和支撐作用。中國科技界要拿出一張路線圖,解決碳達峰碳中和的實現路徑問題;提出一批新理論,突破降碳固碳的原理問題;攻克一批新技術,解決減排增匯的工藝和裝備問題;記好一本收支賬,解決碳源碳匯的監測核算問題。
中國科協黨組書記張玉卓院士認為,在碳達峰碳中和進程中,工業轉型是關鍵,需要實現能源和產業結構系統性變革。一要有序減碳,確定碳排放的頂點和峰值,從國家層面研究能源結構;二要大力發展碳捕集利用和封存(CCUS)技術,促進二氧化碳的資源化利用;三要樹立全民低碳意識,匯聚建設美麗中國的強大合力;四要推進全球氣候治理科技合作,主動參與制定國際標準,發起國際科技合作,共促世界可持續繁榮。
中國工程院院士杜祥琬表示,構建以新能源為主體的新型電力系統,源頭以風光等新能源為主,多元能源發展和協調互補,輸送側大力發展智能電網和配電網,使電網可觀、可測、可控,并提升電網的靈活性;結合物理、化學儲能(熱)及氫能技術,強化“身邊取”和“分布式“能源方式提高中東部地區能源自給率,并以需求側管理作為一種靈活性資源,形成安全、可靠、靈活的新型電力系統。
中國工程院院士謝克昌提出,“雙碳”戰略是系統性工程、碳排放權就是發展權、科技是重中之重、能源新技術是“雙碳”目標實現的關鍵、節能降耗是減排第一要務、煤炭在未來較長時間內是中國主體能源,但需與其他能源協同共濟。同時,也要警惕非系統減碳操作引發的系統性破壞,急功冒進減碳操作引發的經濟剛性破壞,時時、事事、處處減碳操作引發的社會不公,無視“雙碳”科學性的“攤派式”減碳以及西方利用不對稱的“雙碳”問題遏制中國發展等系列風險。
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所長、青島生物能源與過程研究所所長劉中民院士提出能源低碳轉化路徑方案稱,通過化石能源清潔高效利用與耦合替代、可再生能源多能互補、低碳與零碳工業流程再造、低碳化智能化多能融合等路徑可實現能源低碳化發展。他透露,中科院能源基礎研究取得突破進展,多項技術示范落地,如合成氣直接制低碳烯烴、第三代甲醇制烯烴、甲醇制乙醇、百兆瓦級壓縮空氣儲能系統、百兆瓦級全釩液流儲能系統、張家口黃帝城小鎮100%可再生能源示范、液態陽光燃料合成等。
免責聲明:tiegu發布的原創及轉載內容,僅供客戶參考,不作為決策建議。原創內容版權與歸tiegu所有,轉載需取得tiegu書面授權,且tiegu保留對任何侵權行為和有悖原創內容原意的引用行為進行追究的權利。轉載內容來源于網絡,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方便學習交流,并不代表tiegu贊同其觀點及對其真實性、完整性負責。如無意中侵犯了您的版權,敬請告之,核實后,將根據著作權人的要求,立即更正或者刪除有關內容。申請授權及投訴,請聯系tiegu(400-8533-369)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