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變化是當今人類面臨的全球性挑戰。實現“雙碳”(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經過深思熟慮做出的重大戰略決策,事關中華民族永續發展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順應了綠色低碳可持續發展的全球大勢,充分展示了中國負責任的大國擔當,也開啟了中國新一輪能源革命和經濟發展范式變革升級的“倒計時”。
鋼鐵行業碳排放總量占全國碳排放總量比例約為15%,是占比最高的制造業,鋼鐵行業的碳達峰、碳中和直接影響工業領域乃至全國“雙碳”目標的實現。《關于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見》《2030年前碳達峰行動方案》《“十四五”全國清潔生產推行方案》《關于嚴格能效約束推動重點領域節能降碳的若干意見》《關于促進鋼鐵工業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等一系列國家級頂層設計文件,從嚴控產能、減量置換、結構調整、能效提升、清潔生產等多方面對鋼鐵行業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均提出了更嚴要求,也為行業低碳轉型指明了方向。可以說,“雙碳”將成為未來鋼鐵行業發展主線。
“十四五”是碳達峰工作謀劃的窗口期,也是鋼鐵行業產能置換、布局調整和超低排放改造的關鍵期。鋼鐵企業應牢牢把握當前有利時機,強化綠色低碳布局,加強低碳技術儲備,加強國際交流合作;將綠色低碳發展作為轉型升級、重塑競爭優勢的抓手,為行業、區域和社會實現“雙碳”貢獻力量。
鋼鐵行業競爭格局將從成本質量向
綠色低碳成本質量轉變
低碳轉型是全球鋼鐵工業面臨的共同挑戰。根據國際能源署(IEA)統計,鋼鐵工業每年因化石能源燃燒直接排放26億噸二氧化碳,占全球能源系統總排放量的7%(直接排放占行業碳排放總量的比例為80%左右)。從行業口徑統計的排放強度上看,2020年世界鋼協會員企業(占全球粗鋼產量比重為53.6%)噸鋼二氧化碳排放平均值為1.85噸;據初步測算,我國鋼鐵企業噸鋼二氧化碳排放略低于1.8噸。碳排放強度和產品結構密切相關,特鋼比重低、板管比低、深加工比例低等可能是我國碳排放數據優于世界鋼協會員平均水平的主要原因。隨著未來中國鋼鐵產品結構逐步向高性能、高質量和深加工方向發展,減碳難度也將進一步增加。
由于處理工藝、流程長短和質量穩定性等差異,不同鋼材品種碳排放強度差距較大。以取向硅鋼為例,根據相關企業粗略統計,生產取向硅鋼的能耗單耗和碳排放強度是螺紋鋼的2倍多。從國外典型鋼鐵企業2019年碳排放強度數據來看(見圖1),浦項、日本制鐵和JFE等企業的噸鋼碳排放強度分別為1.92噸、2.02噸和2.04噸,均高于世界鋼協會員平均水平。
鋼鐵下游行業同樣面臨艱巨的降碳任務,綠色低碳屬性將成為同質化產品差異化競爭的核心要素。以汽車行業為例,寶馬集團計劃在2030年實現供應環節的碳排放較2019年降低20%,對于使用的鋼材原材料將主要通過使用綠色能源、應用更高強度產品和利用更多廢鋼來實現低碳目標。沃爾沃計劃在2018年—2025年,供應鏈排放總量消減25%,到2040年供應商實現零排放。汽車企業在自身承擔碳中和責任的同時,也對供應鏈提出更高的減碳要求,倒逼產業鏈、供應鏈實現低碳轉型。
在新發展格局下,鋼鐵工業作為“中國制造”的糧食和優勢產業,必將在國際競爭中發揮重要作用,同時也將面臨應對氣候變化的國際壓力。以歐盟為例,歐盟碳邊境調節機制(CBAM)是歐盟為減少境內外企業在碳排放成本上的不對稱和碳泄漏出臺的碳關稅政策, 2021年7月14日歐盟委員會正式提出CBAM立法草案并公布提案細節,2022年3月份歐盟理事會提出“總體路徑”;經過投票取消、修訂方案等“重重波瀾”后,2022年6月22日,歐洲議會全體表決通過CBAM“一讀”文本,“一讀”的修正方案較立法草案有很大變化,過渡期延遲一年,至2027年起征碳關稅,擴大了產品范圍,在電力、鋼鐵、水泥、鋁和化肥5個領域基礎上,增加了有機化學品、塑料、氫和氨,而且把進口產品的間接排放(電力等)納入了征收范圍。雖然從“一讀”到立法仍有很長的過程且仍可能調整,但是“一讀”的通過標志著歐洲在能源短缺的背景下,CBAM的推進步伐不會放緩。CBAM提出后,美國、加拿大、日本等國均不同程度地提出了各自可能推進的碳關稅制度和措施。未來“碳關稅”的實施勢必將以直接征收和向下游傳導的形式,大幅壓縮鋼鐵企業對外貿易的利潤空間。
“雙碳”目標約束勢必重塑鋼鐵企業的競爭格局,由過去的成本質量競爭過渡到“綠色低碳、成本、質量”等多賽道競爭,在碳市場、碳邊境稅等驅動下,具有綠色低碳屬性的產品可能成為下游用戶采購的首選,在同類產品中具備更強的市場競爭力。因此,鋼企必須把握轉換時機,爭得市場先機。
“雙碳”目標下鋼鐵企業
低碳轉型路徑的思考
其一,節能優先,靠實現極致能效提升來挖潛。
鋼鐵工業節能低碳要從工藝技術節能做起,練好內功。對年產量500萬噸的鋼鐵廠來說,噸鋼綜合能耗每降低10千克標準煤,就相當于年節約5萬噸標準煤,約折合13萬噸二氧化碳,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均十分顯著。《關于促進鋼鐵工業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簡稱《指導意見》)提出了噸鋼綜合能耗降低2%以上的目標。如果“十四五”期間粗鋼產量穩定在10億噸左右,噸鋼綜合能耗降低2%(約11千克標準煤),則全行業能耗較2020年減少約4600萬噸標準煤,降幅達到8%。
2021年,《關于嚴格能效約束推動重點領域節能降碳的若干意見》《關于發布〈高耗能行業重點領域能效標桿水平和基準水平(2021年版)〉的通知》(見表1)等政策先后發布;2022年2月份,為推動各有關方面科學做好重點領域節能降碳改造升級工作,國家發展改革委等四部門聯合發布了《高耗能行業重點領域節能降碳改造升級實施指南(2022年版)》(簡稱《實施指南》),鋼鐵行業和焦化行業位列其中。《實施指南》明確,到2025年,鋼鐵行業煉鐵、煉鋼工序能效標桿(先進)水平以上產能比例達到30%,能效基準水平以下產能基本清零,行業節能降碳效果顯著,綠色低碳發展能力大幅提高。
其二,創新引領,在低碳技術上取得突破。
立足現有工藝流程,推廣應用成熟技術是鋼鐵企業節能降碳增效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徑。《實施指南》對鋼鐵行業節能降碳工作提出了最新要求,指出應加快成熟工藝的普及推廣,并推薦了各環節的代表性技術,將成為現有工藝升級和降碳的有力抓手(見表2)。
鋼鐵行業走向碳中和,必須依靠技術創新,尤其是前沿顛覆性技術的創新。從全球來看,顛覆性低碳技術仍處于研發示范階段。如日本COURSE50計劃、瑞典鋼鐵公司突破性氫能煉鐵技術(HYBRIT)項目、歐洲超低二氧化碳排放煉鋼工藝ULCOS項目、德國Car-bon2Chem項目、SALCOS項目等;國內鋼企也積極開展了低碳冶金技術的研發示范,如中國寶武富氫碳循環高爐、氫基豎爐,以及建龍CISP氫基熔融還原、河鋼氫冶金、酒鋼氫基熔融還原等項目。
目前,我國鋼鐵行業的前沿技術研發仍以氫冶金為主,主要分為富氫高爐(基于傳統長流程)、氫基豎爐、氫基熔融還原等3個技術方向,在二氧化碳的利用上也取得了一定突破(如轉爐噴吹二氧化碳等),寶鋼、河鋼等企業對碳封存等展開了前瞻性的規劃,但是受封存條件、成本等約束目前未進入實施階段。
總體來看,各企業的低碳技術研發尚處于起步階段,且與國際同行間差距不大,必須把握先機,有的放矢、多管齊下,合理布局,在低碳技術上占據高地。
其三,結構調整,強化電爐冶煉技術儲備。
從節能降碳的角度來看,短流程相較于長流程有明顯的優勢,長流程鋼鐵企業噸鋼二氧化碳排放強度為1.7噸~2.0噸,全廢鋼短流程僅為0.4噸~0.6噸(見圖2)。
短流程已經可以實現對長流程鋼鐵廠生產鋼種的全面覆蓋。在美國,通過在短流程中添加一定比例的直接還原鐵塊生產汽車板、電工鋼等高等級碳鋼產品技術已較為成熟,且能夠降低成本并縮短交貨周期。如大河鋼鐵(已被美鋼聯收購)利用電弧爐+RH冶煉工藝生產高強度汽車板(AHSS),克利夫斯(原AK鋼鐵)在巴特勒工廠利用短流程冶煉工藝生產高磁感取向電工鋼與高牌號無取向電工鋼,紐柯(NUCOR)與鋼動力(SDI)利用短流程生產高等級汽車板。日本制鐵也將在廣畑新建電爐,用于生產汽車鋼板、電工鋼板等高品質產品。
成本高是制約電爐鋼發展的最主要因素,電爐鋼成本較長流程高300元/噸~500元/噸,造成中國電爐鋼產量占比不足10%。《指導意見》提出,到2025年,工藝結構明顯優化,電爐鋼產量占粗鋼總產量的比例提升至15%以上;鋼鐵行業利用廢鋼資源量達到3億噸以上。考慮到納入碳市場后碳排放成本增加、廢鋼資源量提升、政策推動等多重因素,長短流程成本差距或將逐步縮小,電爐鋼將迎來新的發展空間。
其四,生態設計,積極開發綠色低碳產品。
《2030年碳達峰行動計劃》明確提出,要大力發展綠色消費,推廣綠色低碳產品,完善綠色產品認證與標識制度。綠色產品是企業綠色低碳競爭力最重要的載體,也是鋼企協同促進下游行業低碳發展的直接體現。開展生態設計,必須在設計階段就考慮產品生命周期全過程的環境效益,通過綠色采購、綠色工藝、綠色制造,持續改進生產工藝過程,減小產品使用的環境影響,從而開發環境績效、碳排放績效先進的綠色低碳產品。隨著中國鋼鐵工業的高質量發展,未來生態產品設計、綠色產品認證、全生命周期評價(LCA)的作用將更加突出。
中國鋼鐵工業協會、中國寶武共同發起并組織建設了鋼鐵行業EPD(環境產品聲明)平臺,并于2022年5月份正式上線,是全球鋼鐵行業低碳發展的重要里程碑。平臺首批發布了寶鋼股份熱連軋鋼板及鋼帶和線材等兩個產品的環境產品聲明。
EPD作為公正的第三方報告,其編制過程基于客觀詳實的數據和科學的測算方法,從企業內部來看,可以助力企業量化環境績效并持續改善,根據EPD結果開展產品生態設計;通過市場EPD對需求及時識別關鍵信號,促進企業高效管理,明確企業發展和產品升級方向,支撐重大決策的制訂。從企業外部來看,EPD可以凸顯企業社會責任,提升品牌價值;積極有效應對歐盟碳邊境調節機制等綠色貿易壁壘,減輕成本負擔;同時可以賦予產品綠色低碳屬性,傳播綠色理念,推動綠色消費升級。
其五,多措并舉,提升綠色資源掌控能力。
綠色資源和能源是鋼鐵行業低碳轉型的基礎。鋼鐵行業實現凈零排放必須依賴清潔低碳能源的供給和碳匯資源的抵消;掌握綠色能源和碳匯資源,現階段是企業降低碳排放強度、提升產品綠色競爭力的手段,中遠期將成為實現碳中和的必要保障。
目前國內用能企業采購綠色電力主要有3種方式:直購綠電、購買綠證和直接投資分布式能源(見圖3)。
直購綠電:直供綠電是電力供給側與需求側“點對點”的直接供應。按照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能源局批復的《綠色電力交易試點工作方案》,包括風電及光伏發電企業、電力用戶和售電公司、電網企業,均可參與綠電交易。2021年,華晨寶馬在遼寧電力交易機構協助下,達成了27.8億千瓦時的綠電交易,占全國總成交量的35%,能夠保證未來4年沈陽生產基地的絕大部分綠電需求,實現提前布局。
采購綠證:綠證全稱綠色電力證書,由國家可再生能源信息管理中心核發,是向進行可再生能源發電的廠商頒發的一種憑證,用以證明發電廠商有一部分的電力來自于可再生能源。綠證的購買方,獲得了聲明權,即可宣稱自己使用了綠色能源。可以理解為購買綠證的企業沒有直接使用綠電,而是通過支付資金的方式,支持了綠電供應企業提供可再生能源。
直接投資新能源:企業通過可開發的風電、光伏等發電項目,實現對綠電的直接利用。直接利用風電的鋼鐵企業較少,但是許多鋼廠都利用廠房屋頂,建設分布式光伏發電項目。根據調研資料,已經全面建成廠房、料棚屋頂光伏的企業,光伏發電量折合到噸鋼僅為1千瓦時~2.5千瓦時,占噸鋼耗電量的比重僅為0.25%~0.63%,而光伏建設的投資額基本都在1億元以上,投資回報期超過7年,運行周期可達25年。建議企業對于屋頂分布式光伏發電項目,應找準入場時機,明確經營合作模式,分階段、分批次進行布設。可優先在新建廠房和原料大棚建設,現有廠房建設屋頂光伏發電項目應充分評估安全性和經濟性。
碳匯與CCER開發:在碳市場中,企業可以利用核證的CCER來進行履約。CCER即國家核證自愿減排量,是指對我國境內可再生能源、林業碳匯、甲烷利用等項目的溫室氣體減排效果進行量化核證,并在國家溫室氣體自愿減排交易注冊登記系統中登記的溫室氣體減排量。相較于鋼鐵企業龐大的碳排放總量,碳匯能提供的降碳空間有限,但CCER價格相較碳配額略低,因此將成為企業低成本履約的重要途徑。鋼鐵企業可以采取靈活形式,通過直接開發生態碳匯資源、投資入股生態修復項目、與地方政府合作提前購買降碳價值商品等方式儲備碳匯資源。
其六,強鏈筑圈,推動社會協同低碳發展。
一是前瞻性布局綠色產業,延伸低碳服務鏈。
綠色環保戰略性新興產業代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方向,是培育發展新動能、獲取未來競爭新優勢的關鍵領域。《“十四五”工業綠色發展規劃》提出,到2025年,我國綠色環保產業產值達到11萬億元。壯大綠色環保戰略性新興產業,重點包括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車、綠色智能船舶、綠色環保、高端裝備、能源電子等,帶動整個經濟社會的綠色低碳發展。
綠色產業始終是鋼鐵企業多元化發展的優勢產業,在政策利好的形勢下,鋼企應加快布局綠色產業。
二是發揮“三大功能”,構建低碳生態圈。
在整個循環經濟產業鏈上,鋼鐵行業和鋼鐵企業是產品的生產商,更是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踐行者和引領者。鋼鐵企業具備產品制造、能源轉換、社會廢棄物消納“三大功能”,決定了鋼鐵行業在循環經濟中的核心地位。鋼鐵企業應當構建和優化主產業鏈,將循環經濟的發展思路貫穿于企業生產經營的全方位、全工序、全過程,實現鋼鐵產品制造及廢物的資源化利用。具體來說,就是通過積極構建生態產業鏈,實現資源和能源的小、中、大循環,即廠礦層次、企業層次、企業與社會層次。發揮鋼鐵的“三大功能”,通過回用等措施減少廢棄物的產生,處理和循環利用自身產生的廢物,消納社會廢物;通過采用新技術、耦合其他產業,拓展新的副產業鏈和實現更多的社會功能;通過能量消耗最小化、能量梯級使用以及副產能源、余熱余能的再利用,實現能量集成,構建物質、能量、技術、信息集成的生態產業鏈。
“雙碳”貫穿生產生活的方方面面。隨著全社會綠色低碳循環意識更加強烈,綠色低碳產業鏈供應鏈更加暢通,新技術、新工藝實現產業化規模化,鋼鐵行業的低碳生態圈將進一步擴大。鋼鐵行業可以通過生產高強度、耐腐蝕、長壽命、輕量化、可循環的綠色低碳產品,實現全生命周期減碳;與建材、化工、機械等行業聯合,充分利用鋼鐵副產資源,向社會供應余能余熱,利用工業爐窯處理社會廢棄物等;與農業深度耦合,利用生物質作為能源和原料;與能源行業耦合,形成氫能、儲能的全產業鏈;與化工行業耦合,深入推進鋼化聯產等,充分發揮減少資源消耗和降碳的協同作用,推動產業鏈供應鏈共同實現綠色低碳循環發展。
鋼企低碳生產經營模式構想
“雙碳”背景下,鋼鐵企業生產經營模式將從“生產”延伸到“生產+服務”,延伸產業鏈與價值鏈,輸出低碳產品,提供低碳服務,傳播低碳理念。未來鋼鐵企業的低碳生產經營將立足、延伸、超越鋼鐵產業,延伸、拓展、重構鋼鐵產業鏈,實現鋼鐵制造與服務的有機結合及平穩轉型,促進產業鏈供應鏈協同降碳,創造低碳價值。
其一,立足主業,筑牢綠色低碳發展基石。
一是深入挖潛,著力提高系統能效。
鋼企以《實施指南》標桿水平為目標,穩扎穩打,制訂時間表、路線圖,推動自身系統能效提升。
未來10年,傳統的高爐—轉爐長流程仍將是我國鋼鐵企業的主流工藝,鐵前各工序的碳排放占全流程的60%以上。因此,鋼企應以鐵前工序為著力點,降低燒結固體燃耗、高爐燃料比,瞄準高爐工序能耗標桿水平(噸鐵361千克標準煤)目標,并針對焦丁比高等實際問題展開攻關。參考《鋼鐵行業節能降碳改造升級實施指南》和即將出臺的《中國鋼鐵工業低碳發展技術路線圖》《中國鋼鐵行業碳達峰、碳中和愿景規劃》提出的路徑和推薦的技術,鋼企應著力提升燒結煙氣余熱回收、焦爐上升管荒煤氣顯熱回收等成熟技術的普及率,實現技術節能降碳。
二是對標交流,推廣成熟降碳經驗。
建議企業加強對標,統籌綠色低碳相關工藝裝備、資源能源利用、溫室氣體排放、污染防治、生態環境保護、綠色產品、綠色供應鏈(物流)、社會貢獻、經濟效益、創新能力等多因素指標,結合各企業共性和差異化特征,量身定制綠色發展指標體系;綜合考量各企業綠色發展現狀,助力企業精準施策,補短板、強弱項,扎實提高綠色發展質量。通過強化企業間對標交流,引領和推動企業轉變傳統觀念,制訂企業內部低碳相關標準和操作制度,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
三是全面統籌,研發前沿低碳示范技術。
鋼協擬發布的《中國鋼鐵工業低碳發展技術路線圖》提出了“系統能效提升、資源循環利用、流程優化創新、冶煉工藝突破、產品迭代升級、碳捕集封存利用”等六大類技術需求,并進一步聚焦“富氫或全氫氣基直接還原技術、富氫碳循環高爐技術、氫基熔融還原技術、近零碳排電爐流程技術、鋼鐵近終形制造技術、高廢鋼比高效轉爐技術;冶金渣顯熱回收及高效化資源化利用技術、二氧化碳捕集及資源化利用技術”8個關鍵共性技術清單。企業可發揮自身優勢,瞄準綠色低碳采選、釩電池儲能、氫冶金、CCUS(碳捕集、利用和封存)等領域,形成獨特的低碳技術。同時,加強與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積極開展基礎共性技術、工程示范等研究和推廣。對自主創新技術、合作研發技術和引進技術可分層次、分階段進行,到2030年低碳冶金技術產業化取得突破并持續發展,為實現碳中和目標提供技術支撐。
四是提前布局,加強短流程資源和技術儲備。
有序發展電爐短流程是低碳轉型的必然趨勢。有條件的鋼企可提前謀劃,強化對電爐冶煉的技術儲備,率先開展電爐冶煉高端鋼種的示范研究;要加強廢鋼資源儲備和科學合理利用,建設全流程廢鋼業務管理系統,實現分級分類管理。在電爐冶煉高端鋼種時機成熟時,便于及時切換賽道,搶占先機。
五是積極謀劃,做綠色產品設計領跑者。
鋼鐵行業EPD平臺是全球首個鋼鐵行業的EPD平臺,也是全國第一個行業牽頭組織的EPD平臺,已得到汽車、船舶等下游行業的認可。鋼企應積極參與鋼鐵行業EPD平臺的頂層設計,開發相應的產品種類規則(PCR)文件,提升話語權。例如,針對主要流程、主要產品,統一方法學,全面開展生命周期評價工作;通過LCA對企業自身環境足跡進行摸底,建立環境績效基準,挖掘優化潛力;開發EPD并在平臺積極發布,滿足下游用戶和國際貿易對環境信息披露的需求,凸顯企業社會責任。
其二,內外兼修,拓展綠色供應鏈生態圈。
一是健全體制機制,強化碳資產管理。
全國碳市場啟動后,碳管理將成為企業的一項常態化工作。鋼企應從頂層設計入手,依托能源管理部門設立或明確碳管理部門,負責企業碳排放數據的統計核算和碳資產經營的統籌管理,在摸清企業碳 排放水平和碳資產家底的基礎上,研究制訂碳資產經營策略,指導企業的碳排放量控制工作、碳資產開發工作和碳排放權交易工作。
碳數據管理是碳資產管理的基礎,也是綠色產品認證和碳標簽認證的核心,碳數據統計必須科學高效。大型鋼企應從集團層面統一邊界條件和方法學,系統梳理各子公司碳排放總量和碳匯儲備情況,為 “十四五”納入全國統計碳市場做好準備;建立碳排放統計、監測體系,提高對能耗、物耗的在線監測能力。
二是積極參與推進行業低碳標準化工作。
目前,鋼鐵行業低碳標準化工作正處于頂層設計和體系構建階段,鋼企應強化標準化工作意識,充分認識標準化工作對低碳轉型的支撐和引領作用,加強對國內外應對氣候變化標準化發展趨勢與動態分析;參與制定、修訂節能與綜合利用標準,能源核算、檢測認證等配套標準,碳排放核查核算標準,重點行業溫室氣體排放標準、低碳產品標準標識,可再生能源標準、碳捕集利用與封存標準,促進行業高質量發展,提升產業基礎能力和產業鏈現代化水平。
三是發展綠色產業,提高綠色能源掌控能力。
一方面,鋼企可積極布局發展分布式光伏和風電等低碳能源;另一方面,生物質發電產城融合效果好,供電穩定,適用于城市型鋼廠,可作為低碳能源的補充,并且具備碳匯價值。
其三,增強低碳意識,打造綠色低碳生態文化。
一是提高思想認識,將低碳路線圖付諸行動。
要提高對“雙碳”工作重要性、緊迫性的認識。鋼企要結合自身發展規劃、區域定位和發展目標,認真分析行業特點、技術發展方向、地區經濟發展水平,統籌研究發展和碳減排問題,積極貫徹落實國家“雙碳”戰略和鋼鐵行業低碳路線圖。
二是加強宣傳引導,培養全員低碳意識。
鋼企應全面加強全員低碳意識的培養,以世界環境日、全國節能周、全國低碳日、地球日等為契機,組織低碳發展相關競賽、征文、評選等,營造全員低碳的氛圍;在行業內借助行業權威媒體《中國冶金報》及企業自身媒體,在行業外借助央視等全國媒體及鋼企所在地社會媒體,積極傳播綠色低碳的進展和成就,講好低碳品牌故事,輸出低碳價值觀,提升綠色低碳影響力。
其四,主動作為,探索低碳生產經營模式。
在應對氣候變化、踐行“雙碳”戰略的道路上,鋼鐵行業任重而道遠。低碳不僅是鋼鐵行業轉型升級的發展方向,而且是實現“雙碳”目標的必然要求;在給鋼企帶來了巨大的挑戰的同時,也給鋼企帶來了發展機遇。誰先實現低碳升級,誰將占得未來的發展先機。 筆者認為,鋼企低碳生產經營模式至少應包含3個方面內容:第一,實現自身的“雙碳”目標,筑牢鋼企綠色低碳發展的基石,第二,通過延伸低碳產業鏈,以低碳賦能上下游行業;第三,發揮鋼企“三大功能”,共建生態圈,助力全社會的碳中和。
為此,鋼企應切實提高思想認識,加強能力建設,優化體制機制;著力提高能效,提升技術創新水平,以綠色礦山和先進儲能為突破口,增強核心競爭力,占據發展制高點;加強碳資產管理,積極穩妥推進全國碳市場,利用并開拓綠色金融藍海;強化上下游合作,與優質機構和企業形成合力,共謀綠色發展路徑,輸出低碳產品、低碳理念和低碳服務,成為綠色產業鏈的鏈長、低碳生態圈的核心。
奮進新征程,建功新時代。我們相信,在這場應對“雙碳”的攻堅戰中,鋼企一定能夠奮勇爭先,不辱使命,在“雙碳”新賽道上展現新作為、實現新跨越、做出新貢獻,成為我國工業綠色低碳發展的領跑者。
免責聲明:tiegu發布的原創及轉載內容,僅供客戶參考,不作為決策建議。原創內容版權僅歸tiegu所有,轉載需取得tiegu書面授權,且tiegu保留對任何侵權行為和有悖原創內容原意的引用行為進行追究的權利。轉載內容來源于網絡,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方便學習交流,并不代表tiegu贊同其觀點及對其真實性、完整性負責。如無意中侵犯了您的版權,敬請告之,核實后,將根據著作權人的要求,立即更正或者刪除有關內容。申請授權及投訴,請聯系tiegu(400-8533-369)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