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近日雙焦強勢,市場人士表示,雙焦的不斷攀高源于供應偏緊。
焦煤方面,據新紀元期貨投資咨詢部主管石磊介紹,受煤礦安全專項整治三年行動方案、山東省要求退出煤炭產能3400萬噸的影響,國內焦煤產量有所承壓,澳煤進口暫停直接導致今年1—7月累計進口煉焦煤同比大幅下降1941.00萬噸,降幅高達42.62%。
“焦煤自去年11月以來供需缺口開始放大,7月中旬以來國內疫情有所反復,煤礦安全事故接連發生,進一步加劇焦煤供應緊張的局面。僅2021年1—6月,累計焦煤供需缺口高達1040.83萬噸。”她說。
在徽商期貨分析師劉朦朦看來,雖然節后有部分煤礦恢復生產,但整體開工仍處于偏低水平,產地供應端延續偏緊格局,焦煤產量恢復進度不及預期。進口方面也是減少較多,澳煤受政策限制,蒙古受疫情反復影響通關持續受限。下半年焦煤供應仍有減量,結構性緊張情況持續。
焦炭方面,劉朦朦認為,雖然供需兩端都受到政策的影響,但來自供應端的擾動更大。“山東地區限產范圍逐步擴大,限產力度繼續加嚴,燜爐企業數量繼續增加,其余焦企也多限產在50%以上,區域焦炭供應受限較嚴重。疊加山西、陜西地區部分焦企也因環保等原因存在限產行為,供應端持續收縮預期較強。原料煤價格不斷上漲且采購吃力,使得焦企減產或者轉產現象增多。需求端,下游鋼廠方面采購積極性不減,且有小幅提產現象,焦炭剛需支撐仍較強。目前看鋼廠整體焦炭庫存仍在下降,對焦價的議價能力較弱,焦炭市場延續走強表現。”她說。
事實上,雙焦期現貨價格自7月中旬以來持續同步大漲,8月以來漲勢不斷加速,屢刷歷史高位記錄,目前已經上漲至絕對高位。據了解,焦炭現貨在8月中暴漲八輪累計960元/噸,9月初甚至開啟第九輪200元/噸的提漲,提漲的頻率和速率都在不斷加快;主焦煤現貨價格從4月1日起單邊拉漲15輪,目前已經達到3200元/噸左右。雙焦盤面跟漲現貨,目前仍然是貼水狀態。
當前雙焦非常強勢,但劉朦朦表示,目前高位已聚集了一些風險:一是政策層面的調控風險,包括高層對大宗商品價格的態度和交易所的保證金調控手段等。二是可能出現的大量獲利盤平倉出場落袋為安,帶來的波動風險。
同時,也要注意價格上漲過快給需求端帶來的壓力。“焦炭價格暴漲必然導致粗鋼的理論成本大幅上移,從而抑制鋼廠需求,但在此期間鐵礦石價格單邊重挫,兩者基本形成對沖,粗鋼成本實際上波動并不大,鋼廠盈利情況尚可,短期內仍然能夠容忍焦炭價格的暴漲。后續雙焦需求主要關注焦化行業政策、環保限產政策和粗鋼產量壓減政策的執行等因素。”石磊說。
對于后市,劉朦朦認為,雙焦基本面短期之內仍將保持當前的強勢局面,對于行情有一定支撐,且當前期貨仍處于貼水狀態,難以下跌。后續如果鋼材終端需求走弱,雙焦漲勢會受到抑制,對行情產生一定。
石磊則認為,焦煤供應偏緊的狀態短期將難以改變,焦炭的關注因素相對更多。“國內焦煤礦復產能力十分有限,焦化面臨產能凈增壓力,除非澳煤進口放開,否則焦煤供需將維持偏緊狀態,焦煤牛市能夠延續。而焦炭則面臨成本抬升、產能凈增和粗鋼產量壓減的多空交織,價格驅動或將不斷轉換。”石磊提醒道,本周雙焦總庫存均出現小幅回升,此前曾連續近十周回落,后續需密切觀察。
動力煤方面,德期貨分析師曾翔表示,從去年冬天開始,動力煤供需缺口就始終存在,一直是通過消耗社會庫存來填補缺口。目前社會庫存已經降至歷史低位,供應上八九月雖然有增量逐步體現,但仍與預期有較大差距,且時間拖得比較長。而需求上看,日耗從八月中旬回落一波以后,沿海日耗基本穩住,且有所反復,需求無法長期壓制。而整體庫存在增產不斷的推進中仍不斷的下降。目前北方港口貨源十分緊缺,尤其是高卡低硫的交割品,供需矛盾十分突出。而從盤面的價格來看,今日漲完之后,主力合約仍然貼水現貨200元/噸,緩慢的增產節奏加上接近枯竭的社會庫存以及遲遲不見回落的需求,造成了這一波大幅攀升的單邊趨勢性行情。
當前動力煤的社會庫存仍在持續下降。據了解,上周,全國55港動力煤庫存繼續下挫2.75%至4340.7萬噸,刷新逾半年低位,而各地庫存情況分化明顯。環渤海港存較上周減少6%或104.8萬噸至1757.5萬噸。
曾翔表示,從絕對價格來看,當前的動力煤價格已經處于絕對高位。“作為能源品種,在如此高的價格上,面臨的最大風險其實就是政策風險,電廠的資金流已經非常緊張,但還得確保不能夠出現大面積斷電的事故。除了政策風險之外,還有倒逼需求回落的風險,因為如此高的價格,已經導致一些非電的用煤企業難以承受如此高的煤價,而主動的開始降生產負荷了。”他說。
“從目前的格局來看,動力煤強勢的價格暫時難以得到改變,短期仍會維持偏強的狀態。而后期日耗回落之后的淡季,也面臨著各個環節補庫的需求,因此在淡季價格也難有深跌。” 表示,后續需要重點關注的首要是政策上的變化,其次是供應進一步的增幅能達到多高的幅度,再往后需要重點關注冬季社會庫存的累庫情況。
免責聲明:tiegu發布的原創及轉載內容,僅供客戶參考,不作為決策建議。原創內容版權與歸tiegu所有,轉載需取得tiegu書面授權,且tiegu保留對任何侵權行為和有悖原創內容原意的引用行為進行追究的權利。轉載內容來源于網絡,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方便學習交流,并不代表tiegu贊同其觀點及對其真實性、完整性負責。如無意中侵犯了您的版權,敬請告之,核實后,將根據著作權人的要求,立即更正或者刪除有關內容。申請授權及投訴,請聯系tiegu(400-8533-369)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