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聯合當代中國與世界研究院22日發布的研究報告提出,隨著經濟發展的要求不斷提升,應逐漸引入更多綠色低碳相關指標,以評價經濟發展狀況。
這份名為《碳中和:中國在行動——基于國際形勢下的政策布局與行業動態分析》的報告,以碳中和基本概念問世后的國際發展歷程和中國接受進程為起點,逐步挖掘和描述碳中和理念的歷史重要性和對中國的社會經濟意義,并從國際低碳局勢角度對當前國內外碳中和工具進展現狀進行分析。
報告回顧了一年來在雙碳頂層設計帶動下我國出臺的一系列以碳中和為導向的重點政策,歸納總結了上半年各省市在地方“十四五”規劃中以“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為核心所確立的碳排放達峰行動方案整體目標,以及多領域重點行業碳排放達峰行動路徑對策。
報告為中國走好碳中和之路提出了四項路徑建議:
一是應從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角度推動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早日實現。國際碳中和議題不僅關系到溫室氣體排放和全球氣候變化問題,更緊密關系到世界糧食安全、衛生健康、經濟穩定發展等問題,越來越成為制約世界綠色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因素,中國需要在提高本國綠色經濟發展水平的基礎上,進一步從全人類利益的國際角度考慮碳中和的歷史意義。
二是應探索可持續的、符合碳中和長遠目標的綠色金融體系與服務模式。中國需要不斷推動綠色融資的多元化,更需要根據具體的產業特征將金融產品細分,按照碳減排、環境污染治理、氣候風險管理等方向來發展不同的綠色金融工具,并推動各種第三方綠色服務統籌發展,建立符合碳中和要求的綠色金融全方位服務模式,推動貨幣政策的結構優化。
三是應在推動能源與工業低碳進程的基礎上,高度重視數字經濟時代潛在領域的減排工作。中國需重視信息與通信技術(ICT)行業未來在碳排放領域的潛在影響,推動互聯網行業積極探索碳中和路徑,盡早制定減排策略,引領國際領先發展趨勢,為智能時代的到來做好充分準備。
四是隨著經濟發展的要求不斷提升,應逐漸引入更多的綠色低碳相關指標以評價國家和地區的經濟發展狀況,并將綠色產業發展增加值、綠色金融業務占比、碳排放強度等作為綜合評價的參考指標,推動各個地區開展綠色發展的積極性,鼓勵不以犧牲環境質量為代價發展區域經濟,而是創造經濟與綠色的良性循環。
免責聲明:tiegu發布的原創及轉載內容,僅供客戶參考,不作為決策建議。原創內容版權與歸tiegu所有,轉載需取得tiegu書面授權,且tiegu保留對任何侵權行為和有悖原創內容原意的引用行為進行追究的權利。轉載內容來源于網絡,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方便學習交流,并不代表tiegu贊同其觀點及對其真實性、完整性負責。如無意中侵犯了您的版權,敬請告之,核實后,將根據著作權人的要求,立即更正或者刪除有關內容。申請授權及投訴,請聯系tiegu(400-8533-369)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