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份以來,江蘇等地區工業生產拉閘限電引發了社會的廣泛關注。而近期東北多地在沒有預兆的情況下突然停電,更有地區停電時間超過12小時,嚴重影響到了居民的生活,引起大眾的高度關注。
缺電的原因眾說紛紜。一些觀點認為原因是電力系統結構調整導致的火電發電能力不夠,不能應對新能源發電不足的局面。也有觀點認為當前的缺電是由于高位運行的煤價和僵化的電價機制之間“煤電頂牛”限制了火電企業發電的積極性。還有一種看法是部分地方政府以缺電作為幌子,推進激進的限電政策來實現更好的“能耗雙控”考核成績。
在不同的省份,原因可能有所不同;甚至同一個地方,可能不止一種因素在起作用。由于電力短缺和政府雙控行為交織在一起,很難厘清電荒背后各種因素,從而模糊了政策調整的方向。
東北為分析全國缺電問題提供了一個比較好的樣本。東北三省的能耗雙控能源考核成績在全國處于中上水平,政府沒有限制能耗的壓力。國家發展改革委印發的《2021年上半年各地區能耗雙控目標完成情況晴雨表》顯示,三省的能源消費總量以及吉林的能耗強度指標都是綠色,僅黑龍江和遼寧的能耗強度指標未達標(黃色預警)。而經濟上來講,東北地區并非我國核心的出口基地,疫情導致的國際供應鏈重組以及出口激增對東北地區的影響應該相對較小。在季節上,東北地區當前也不存在高溫等極端天氣帶來的異常需求。
排除了需求和雙控考核因素,東北缺電的主要原因還是歸結到電力供應不足,但這種不足更多表現為生產不足,而不是發電能力不足。雖然遼寧和黑龍江報告8月份全社會用電量同比增長9%以上,但是,這樣的增速對現有系統的影響較為有限。據相關報道,近日用電緊張期間,遼寧的火電出力僅為裝機容量的一半左右。
煤炭供應緊張導致的過高煤價是東北電力生產不足的真正動因。
在煤炭去產能政策的推動下,東北三省退出了較多煤礦產能。2020年三省原煤產量合計0.93億噸,較2016年的1.13億噸下滑約17.7%,占全國煤炭總產量的比例也由3%下滑至2.4%。當面臨較大的入冬補庫需求時,主要依賴于蒙東煤礦的調入。
此次缺電提醒我們,煤炭仍舊是我國能源安全的壓艙石。煤炭產業政策事關國計民生,其作用的弱化在能源轉型過程中雖然不可避免,但是實現路徑需要謹慎探索,并勇于調整。應該以安全生產和環境保護標準為抓手,確定煤炭產能退出的標準。限制煤炭消費任務應該從消費側多發力,而對于符合標準的煤炭產能建設,應該由投資主體決定。要多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利用碳市場、用能權交易和產能許可證交易等市場化手段,進一步降低煤炭產業轉型的總成本。
免責聲明:tiegu發布的原創及轉載內容,僅供客戶參考,不作為決策建議。原創內容版權與歸tiegu所有,轉載需取得tiegu書面授權,且tiegu保留對任何侵權行為和有悖原創內容原意的引用行為進行追究的權利。轉載內容來源于網絡,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方便學習交流,并不代表tiegu贊同其觀點及對其真實性、完整性負責。如無意中侵犯了您的版權,敬請告之,核實后,將根據著作權人的要求,立即更正或者刪除有關內容。申請授權及投訴,請聯系tiegu(400-8533-369)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