鋼鐵行業是國民經濟支柱之一,上下游關聯度高,關系與國防、就業、財稅、經濟與社會發展的健康度。目前,我國鋼鐵行業粗鋼產能大幅超過10億噸,生產與消費是全球的50%以上,占全球鐵礦石海運貿易的絕大部分,國內貨運市場的1/10;消費全國20%的煤炭,直接排放占全國碳排放總量的15%(即Scope 1排放),考慮上游電力接近20%(Scope 2排放);局部污染物排放中,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顆粒物排放量分別占全國排放總量的7%、10%、20%左右。
鋼鐵行業的體量、對上下游的影響力與生態足跡巨大。在我國雙碳目標提出并為之持之以恒努力的背景下,鋼鐵行業如何有序推動鋼鐵行業減排,意義重大攸關。要實現明顯的碳排放強度的下降,必須進行燃料轉換以及更多地使用電爐煉鋼的工藝流程。
理論上,要減少鋼鐵行業的直接與關聯排放,減排技術路線多樣,包括
提高能源效率;
更換煤炭焦炭還原劑為到天然氣乃至綠氫;
更多地利用廢鋼,采用電弧爐煉鋼;
提高電力來源的低碳化程度;
加裝碳回收捕捉、封存與利用(CCUS)裝置。
但是目前,我國主要高爐設備還只有10年左右壽命,高爐煉鋼占90%的粗鋼產量。這一現狀背景下,大部分技術路線的現實可行性都面臨挑戰,特別是:
非焦炭還原劑面臨諸多技術改造、經濟成本與操作實踐(“know-how”)方面的問題;
廢鋼來源與整個回收體系并未建立,廢鋼來源少,價格高度波動,且基本與鐵礦石價格變化同步(下圖)。現實中用多少廢鋼還是多少鐵礦石,是個短期相機決策的問題。
碳回收CCUS一直潛力巨大,但是事實上在全世界推進程度非常有限,因為它“只減排而不節能”,在政治心理上很難接受政治與社會接受程度低。
圖1廢鋼與鐵礦石價格波動基本一致
這種情況下,從何處開始啟動一個相對快速的減排轉型進程,考驗著行業的管理者與從業者。我們認為,轉型可以從整合鋼鐵廠與新建可再生能源自備電廠做起,此為部門耦合(sector-coupling)的重要表現形式。
鋼鐵行業廠適配可再生自備電廠有哪些優越性?
鋼鐵行業廠適配可再生能源自備電廠,起碼在短期與長期內具備以下的諸多優點:
運行層面。更多地采用低價可再生能源發電,助力電力的清潔化與低碳化,減少化石能源發電,并規避燃料價格的波動風險。
固定資產方面。提高廢鋼+電爐技術路線的競爭力,為加快淘汰高爐設備提供利用率方面的信號指引。
產業組織層面。延長企業產業鏈,為企業多元化的發展提供選擇,改變單純追求企業煉鋼規模(這是我國持續產能過剩的重要原因)的戰略激勵,避免行業寡頭化。
長遠技術創新方面。為更深程度的部門耦合(比如電轉氫、甲烷化)積累運行、技術、管理與心理經驗。
需要破除的思維定勢之一:高耗能“厭惡”
高耗能在我國是不受人待見的被貼上高耗能標簽的行業,歷來受到一定的政策歧視。若有。在我國過去的政策環境下,政策與價格水平的任何變動,都會特別避免如果高耗能企業可以潛在地獲益的可能性,都必須加上一句:高耗能行業除外。2021年出臺的電力價格改革文件說:將燃煤發電市場交易價格浮動范圍由現行的上浮不超過10%、下浮原則上不超過15%,擴大為上下浮動原則上均不超過20%,高耗能企業市場交易電價不受上浮20%限制。
從直接的經濟邏輯而言,這是難以理解的。 因為能源供給不是白給的免費的,能源使用你用的多就花費多則相應的花費多;用的少就使用少則花費少,這其中往往并不存在市場失靈與其他外部性問題,不需要特別的干預。即使存在總體上的能源短缺或者總體能源安全擔憂,類似我國歷史上長時間的現象那樣,那也應該是全體的用能者一塊統一受限制,而非單獨也不能一步就跳到需要懲罰“高耗能”行業上。
這分裂了統一市場,對于“高耗能”行業極不公平這又把統一市場分裂了,屬于抓“倒霉蛋”了,是嚴重不公平的。
需要破除的思維定勢之二:自備電廠是落后產能
自備電廠作為我國電力行業一個“特色”的現象,目前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有媒體總結了自備電廠的“七宗罪”,分別是不交“稅”、不付費、不合規、不達標、不低調、不認錯、不逢時。
這是言過其實的。自備電廠存在任何問題,都是監管的問題,需要監管層面的加強,而不是把“自備電廠”作為一個客觀存在予以“肉體消滅”。自備電廠可以是先進生產力。在如何滿足自身用電問題上,鋼鐵廠家需要這種自由決定如何解決自身的用電滿足問題自由決定權。
小結
在可再生能源發電長期平均價格持續下降,而鋼鐵行業低碳轉型缺乏短期特別可行的選擇的情況下,探討鋼鐵行業適配可再生能源自備電廠具有各種優越性。
我們認為:這是中國鋼鐵行業,特別是中小型企業轉型的戰略選擇。在新項目(Greenfield)建設還有老項目(Brownfield)改造中考慮如何推進,今后一段時期我們將繼續關注。
免責聲明:tiegu發布的原創及轉載內容,僅供客戶參考,不作為決策建議。原創內容版權與歸tiegu所有,轉載需取得tiegu書面授權,且tiegu保留對任何侵權行為和有悖原創內容原意的引用行為進行追究的權利。轉載內容來源于網絡,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方便學習交流,并不代表tiegu贊同其觀點及對其真實性、完整性負責。如無意中侵犯了您的版權,敬請告之,核實后,將根據著作權人的要求,立即更正或者刪除有關內容。申請授權及投訴,請聯系tiegu(400-8533-369)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