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時期,中國鋼鐵行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雖然取得了顯著成效,但一定程度上帶動了鋼鐵項目投資沖動,行業仍存在粗鋼產量增長過快、兼并重組進展緩慢等問題,導致粗鋼產量連年增長,產量增速顯著高于全球,2020 年國內粗鋼產量首次超十億噸,占全球產量比重超過50%。“十四五”期間,鋼鐵產業結構調整將重點嚴格執行禁止新增產能的規定,主要通過細化產能置換方案要求,控制鋼鐵產量過快增長,中國鋼鐵行業產能周期基本見頂。
產能置換辦法實施分為三個階段:
2015-2018年:為指導各地做好產能置換工作,2015年工信部制定發布了《部分產能嚴重過剩行業產能置換實施辦法》,該辦法有效期至2017年12月31日。2016年,工信部又出臺《鋼鐵工業調整升級規劃(2016-2020年)》,提出各地一律不得凈增鋼鐵冶煉能力,結構調整及改造項目必須嚴格執行產能減量置換。
但2018年以前的鋼鐵產能置換相對比較隨意,無明確減量比例且產能核算過程較為寬松,易出現產能“明減實增”的情況。2018年1月8日,工信部印發《鋼鐵行業產能置換實施辦法》,對原有產能置換規則進行了修訂。
2018-2020年:根據各地公布的產能置換計劃,產能置換實施時間從2018年到2025年均有涉及,置換項目仍集中在鋼鐵大省,產能置換以省內為主。其中2020年各爐型將迎來集中的淘汰投建,但據卓創資訊測算,2020年新投建產能要大幅多于煉鐵、煉鋼的淘汰產能,還是會出現產能“明減實增”的情況。因此2020年1月23日,發改委、工信部發布《關于完善鋼鐵產能置換和項目備案工作的通知》指出,自1月24日起,暫停所有鋼鐵產能置換和項目備案,同時各地需全面梳理2016年以來備案的鋼鐵產能項目,并開展自查自糾,確保項目符合安全、環保、能耗、質量、用地、產業政策和產能置換等相關要求。
2021年以后:2021年4月17日,工信部印發修訂后的《鋼鐵行業產能置換實施辦法》,明確大氣污染防治重點區域嚴禁增加鋼鐵產能總量。同時4月27日發改委印發《關于鋼鐵冶煉項目備案管理的意見》,著眼于未來我國高質量發展需要,對鋼鐵項目提出高標準、高水平的要求,更好地引導鋼鐵冶煉項目規范有序健康發展,持續鞏固提升化解過剩產能成果,推動行業整體轉型升級。
2021年以來產能置換持續推進:
鋼鐵行業新的產能置換辦法公布后,產能置換工作也隨之重新啟動。回顧2021年,有將近20個省市超過100家鋼鐵企業陸續發布鋼鐵產能置換方案,根據卓創資訊不完全統計,涉及凈置出煉鐵產能1074萬噸左右,凈置出煉鋼產能446萬噸左右,產能置出高于產能置入,并且企業退出數量增加,行業集中度明顯提升。
從具體省份來看,河北地區仍是占比最高,2021年河北退出煉鐵產能2480.76萬噸,占比達27.6%,新建煉鐵產能1821.43,占比達28.2%,根據河北省工信部發布的公告,自新的產能置換實施辦法公布后,河北省仍約有14家鋼企發布產能置換方案。
2022年以來,隨著建設周期的收尾,已有至少5家鋼企置換新產能將近4萬噸左右。開啟產能置換計劃的鋼廠數量與日俱增,整體呈現“等量置換”或“減量置換”的趨勢,逐步實現鋼鐵產業結構優化。
在國家提出碳達峰碳中和、鋼鐵行業大力推進綠色低碳發展的背景下,“十四五”期間,鋼鐵產業結構調整將重點嚴格執行禁止新增產能的規定。通過加大減量置換進一步壓減粗鋼產能,持續鞏固鋼鐵行業化解過剩產能工作成果,推動行業轉型升級高質量發展。因此在嚴禁新建產能及產能置換政策不斷收緊的背景下,我國鋼鐵行業產能周期已基本見頂,未來難有產能增量。
免責聲明:tiegu發布的原創及轉載內容,僅供客戶參考,不作為決策建議。原創內容版權與歸tiegu所有,轉載需取得tiegu書面授權,且tiegu保留對任何侵權行為和有悖原創內容原意的引用行為進行追究的權利。轉載內容來源于網絡,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方便學習交流,并不代表tiegu贊同其觀點及對其真實性、完整性負責。如無意中侵犯了您的版權,敬請告之,核實后,將根據著作權人的要求,立即更正或者刪除有關內容。申請授權及投訴,請聯系tiegu(400-8533-369)處理。